新聞專區 焦點新聞

2023.05.21 【民報農民曆-小滿1】 5/21小滿梅雨降 梅雨季有遲到、變集中、強度更強趨勢!

5/21是節氣小滿,俗諺說「小滿雨水相趕」,宣告台灣梅雨季節到來,雖然從19日深夜開始的強降雨引起桃竹苗及中南部部分區域淹水,但眾所期盼能夠紓解南部旱象的典型梅雨鋒面,可能得等到6月上旬之後才會出現。
2023/05/21 06:00
節氣小滿正是台灣的梅雨季節,氣象局觀察到梅雨季降雨時間有越晚、降雨時段越集中、降雨強度更強的趨勢。圖片設計/佳佳

節氣小滿落在5月21日,俗諺說「小滿雨水相趕」,宣告台灣梅雨季節到來。梅雨是南部主要的降雨來源,梅雨鋒面帶來的連續性降雨,有助於紓解旱象,但梅雨威力不輸颱風,有時反而會帶來災害。19日深夜開始的強降雨引起桃竹苗及中南部部分區域淹水,到20日稍歇,但仍然受到鋒面通過及東北季風增強影響,23日前各地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,北部及東北部天氣轉涼。

氣象局表示,這幾波仍是屬於移動鋒面,眾所期盼能夠紓解南部旱象的典型梅雨鋒面,可能還得等到6月上旬之後。不過由於南海及菲律賓東方海面有熱帶擾動發展可能;梅雨季期間颱風的生成將影響梅雨鋒面雨帶位置,仍需持續觀察。

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日前曾在臉書表示:「『季風指標』、『環流指標』轉正就代表台灣『入梅』,容易出現連續性的顯著降雨,但目前『入梅』狀況似有若無,可能遇到統計上的梅雨異常年。」氣象局也說,梅雨季的主要降雨有遲到、降雨集中的趨勢,今(2023)年5月以來幾波梅雨鋒面都屬於移動性的鋒面,目前夏季西南季風進入南海但位置偏南,雖然季風環流看似建立,但是全島顯著降雨,則還要再等等。

五、六月梅雨季為中南部帶來主要雨量

俗諺說「小滿雨水相趕」,節氣小滿正是台灣的梅雨季節。梅雨是東亞地區獨特的天氣與氣候現象,冬季東北季風與夏季西南季風的轉換期,主要是發生在台灣、日本與中國華南一帶。這段期間雨量特別豐富,適逢長江中、下游一帶梅子成熟季節,因而稱為「梅雨」,又因梅雨時期因該時期降水多而連續,空氣潮濕,物品容易發霉,因此也稱為「霉雨」。

每年五、六月是台灣的梅雨季,主要是以中央山脈西側為主,梅雨季豪雨發生頻率,中央山脈西側約為東側的2至4倍,平均狀態下雨量最多的地方是中南部山區,東部地區的雨量則相對較少。依據中央氣象局《氣候百問》中說明,梅雨鋒面生成在副熱帶太平洋高壓和中國內陸移動性高壓之間,約在五月中到六月中影響臺灣與華南地區,六月中到七月中影響長江流域,日本地區的梅雨季則比長江流域約略早半個月。

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羅資婷說明,夏季季風會將水氣從印度洋帶往台灣,環流的建立即稱為「季風肇始」,環流建立以後,如果水氣能夠順利被帶到台灣,帶來的水氣豐沛就會形成持續性的降雨,降雨量也會較多,如果下對了地方,可紓解旱象,但梅雨也未必就能解決缺水危機,羅資婷舉例,2022年因為下在南部的雨量較少,連帶影響2023年中南部至今仍十分乾旱,此外,下太多也容易致災。

不過,羅資婷指出,今年環流結構還沒有那麼強,位置也仍然偏南,西南風還沒有到達台灣,降雨條件也還沒有那麼完備,據目前觀察仍須等到六月10日左右,才會出現較為典型的梅雨。

梅雨主要降雨時期 有遲到、變集中的趨勢

一般來說,夏季季風肇始的時間,通常會在五月中、下旬,「五月南風下大雨,六月南風飄飄晴」,說的就是五月時分因南方來的暖溼氣流與北方冷氣團交形成梅雨,而六月時副熱帶高壓形成,鋒面北移到長江流域,此時的臺灣因太平洋高壓籠罩,吹偏南風,氣候穩定。

從近30年的氣候資料,觀察到梅雨季降雨時間有越晚、降雨時段越集中、降雨強度更強的趨勢。羅資婷指出,梅雨季節連續明顯降雨開始的時間,有越來越晚的趨勢,以前是六月初,現在延後到六月中旬;其中最明顯的影響是乾旱時要等更久雨才會來,乾期會拉得更長。

此外,梅雨也變得更集中,以前是好幾波降雨,現在常常則是集中到一至兩波,雨下得很大,然後梅雨就結束了,而集中較大的雨量,有時會帶來災害。

不過羅資婷強調,梅雨季的變化尚不能與氣候暖化畫上等號,因為還沒有得到科學證實,只是目前觀察到的趨勢。

歷年梅雨創紀錄

  • 最早、最晚的梅雨是哪一年?

由夏季季風建立的時間來看,平均約落在5月16日至20日,不過,從1951年開始至今,季風環流建立最早的時間為2012年5月1日至5月5日的區間,共有1951、1974、1994及2012年,最晚的為2018年,季風環流到6月5日至9日才建立。

  • 雨日最長、最短的梅雨是哪一年?下在哪一個區域?

以1951至2022年11站梅雨季平均雨日來看,降雨日數最多的是在1957年,在五、六月共下雨37.6天,降雨主要集中於中南部山區,最少的為1991年的18.6天。

  • 雨量最大、最少的梅雨?下太大會成災嗎?

以梅雨季(5至6月)11個平地站平均雨量來看,雨量最少的一年為1980年的193.6mm,最多則為2012年的891.1mm。

梅雨下太多,威力不輸颱風,確實有致災可能。就像近日雖然仍不屬於梅雨典型的降雨,但是已在新北、桃竹苗及中南部部分區域造成淹水、停電等災情,不過,紀錄上曾有多次梅雨導致的水災,幾乎都是發生在六月初。

紀錄上梅雨下最多的2012年就發生了「610水災」,連續三天降雨造成540處房屋淹水、15 處土石崩塌,並造成全台死亡7人、失蹤1人、農林漁牧損失約5億多元,是桃園縣兩百年來最大的水災。此外,發生於1984年的「63水災」也讓不少民眾記憶猶新,當時也是一夜暴雨之後,造成台北公館、木柵、景美、新店、中和、永和和桃園淹大水,當時時雨量曾經打破氣象局觀測站87年的紀錄,也造成嚴重的災情以及財產損失。

1980年是梅雨下的最少的一年,鋒面偏北,主要降雨區域北部,中南部雨量較少;而最多2012年較為典型,梅雨主要降雨的位置是南部比北部多,較大雨量集中在中南部山區。資料/中央氣象局提供

〔陸子初/台北報導〕
(相關參考資訊 【金石】補體營養素【金石】滴雞精【得麗】DL.S雪力旺
(以上圖檔及內容引用民報)
(以上廣告由民報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