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專區
焦點新聞
2025.08.28
健康網》醫認證喝咖啡多活1.8年! 「這杯數」就好別超量
醫師吳易澄指出,1天約2–3杯咖啡,與較低的全因死亡風險有關聯,不過若有焦慮、心悸、胃部不適、失眠等狀況,仍有風險;圖為情境照。(圖取自freepik)
你知道怎麼喝咖啡對身體更好嗎?桃園聯新運醫中心醫師吳易澄指出,1天約2–3杯咖啡,與較低的全因死亡風險有關聯,整體風險平均下降約15–17%,推估健康餘命可多約1.8年。他建議固定時段、固定量喝咖啡,例如,早餐1杯、午餐後半杯,讓咖啡變成日常抗老習慣。
為何咖啡能與變老變健康劃上等號?吳易澄於臉書專頁「吳易澄醫師-運動醫學 復健醫學」發文指出,過去20年、跨地域與族群的研究分析,皆指出規律咖啡攝取與較低的全因死亡率相關。同時,少量即有益,1天2–3杯最明顯,再往上益處不明顯。從健康壽命概念來看,咖啡不只關乎「活多久」,更關乎「活得好」,包含,記憶、情緒、體能與脆弱度的維持。
吳易澄分析咖啡主要保護領域,有心血管與代謝風險、腦中風與神經退化等4項:
1.心血管與代謝風險
●降低高血壓、心律不整、缺血性腦心血管事件的風險
●代謝症候群、第2型糖尿病、肥胖等危險因子呈反向關聯
2.腦中風與神經退化
●規律飲用者的腦中風死亡風險較低;部分資料亦指向神經退化相關死亡下降
3.呼吸系統疾病
●在呼吸疾病相關死亡上見到風險下降
4.癌症
●綜合評估不支持咖啡為致癌物;相反地,在肝癌、黑色素瘤、結直腸癌等部份癌別觀察到保護趨勢
喝多少、怎麼喝的實用建議
●建議劑量:一般成人以「2–3杯/天」最常見地與最低死亡風險相關。運動日可採「分次小量」於訓練前30–60分鐘飲用,以穩定專注與自覺疲勞感。
●沖煮與型態:現磨、手沖、義式、即溶皆可見好處;不過未過濾(如某些煮法)可能含較多二萜類,對血脂敏感者宜留意。
針對高齡者喝咖啡的建議,吳易澄說,可以在早上或中午前飲用,由少量開始,從半杯到1杯,視睡眠與心血管反應調整,若有服藥情形則可先與醫師,或是藥師討論。
吳易澄又說,避免稀釋咖啡益處,要注意的是,不要抽菸,因其會明顯干擾咖啡的保護效應。不要加入過量糖、奶精、風味糖漿,會增加熱量與代謝負擔,以黑咖啡或低糖低脂搭配較佳。
把咖啡變成日常抗老習慣
吳易澄歸納,如果想運用咖啡成為日常的抗老做法,可以從固定時段、固定量喝;搭配運動與日光;個體化調整等多方面著手,可以參考以下的做法:
●可考慮固定時段、固定量:例如「早餐一杯、午餐後半杯」,養成可持續的節律
●搭配運動與日光:有氧+阻力訓練+足量日光與蛋白質,與咖啡的代謝/抗發炎效益互補
●用睡眠做校正:若出現入睡困難或淺眠,將最後1杯往前提2–4小時或減量
●個體化調整:基因、腸道、肝腎功能、藥物交互作用與焦慮傾向,都會影響最佳劑量
風險與注意事項部分,吳易澄補充,過量症狀產生了焦慮、心悸、胃部不適、失眠等要留意,遇到頭腦興奮但身體疲憊時,應減量或休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