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專區

2025.08.07 健康網》「立秋」到!初秋燥熱恐疲倦 中醫提解方

 
今日為「立秋」,中醫師王大元提醒,初秋仍然燥熱襲人,容易肺氣虛損、傷津耗液。示意圖。(圖取自PhotoAC)

今日為「立秋」,中醫師王大元提醒,初秋仍然燥熱襲人,容易肺氣虛損、傷津耗液。示意圖。(圖取自PhotoAC)

8月7日為立秋,或許你想問「怎麼這麼快就秋天了?」中醫師王大元表示,初秋還是很炎熱,真的要到晚秋才會有乾燥涼爽的感覺。中醫師王大元表示,台灣入秋很少會有秋高氣爽的氛圍,反而情緒容易變得暴躁易怒,身體滋潤度減少。初秋雖然名義上進入了秋季,但氣溫往往仍然偏高,需預防暑熱餘邪,同時也要注意秋燥的侵擾。

什麼是「秋燥」?王大元在臉書粉專「元氣中醫師 王大元」表示,中醫認為秋主燥金,「燥令傷肺」、「燥勝則乾」,初秋仍然燥熱襲人,容易肺氣虛損、傷津耗液。典型症狀包括身體疲倦、皮膚乾癢、咽乾口燥、大便乾硬等。

 

預防乾燥問題,王大元表示,可著重「補氣」和「養陰」,多選擇「白色」食材以補養肺臟,肺主皮毛,養肺同時能穩定表皮黏膜狀態,像是白蘿蔔、白木耳、蓮藕、水梨、山藥等能夠預防秋燥耗氣傷津,也可選用補氣養陰的藥材來抵抗初秋熱燥,如沙參、玉竹、西洋參、蓮子、天門冬等,泡一點蜂蜜水也有潤肺效果。

王大元表示,因為初秋陽氣仍旺,早睡以養陰,原本夏天可以晚一點睡,初秋開始可以改採早起來補養陽氣。同時適量午休,有助於補充精神與體力,雖然天氣仍然炎熱,但不宜貪涼過度,吃太多冰品,以免損傷陽氣,導致體質濕冷而腸胃不適。

王大元提醒,有些人秋天反而水瀉不止、完穀不化,這就不是常見的脾胃濕熱了,這是肺氣燥極而影響大腸傳輸功能,「潤燥」才能有效緩解症狀,這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,腹瀉不止卻還要持續滋陰潤燥,藥物方面則可選用甘桔湯加入天冬、麥冬、地骨皮、桑白皮、杏仁、黃芩和蜂蜜等藥材治療,臨床上有顯著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