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專區

2025.03.05 【民報農民曆-驚蟄1】養肝護肝、調養脾胃 不怕流感、春睏找上門

 
春雷一響迎驚蟄,不僅萬物甦醒,病菌也跟著開始蠢蠢欲動!圖片設計/佳佳

驚蟄

宜:養肝護肝

忌:負面情緒

今(5)日是驚蟄節氣,春雷一響迎驚蟄,不僅萬物甦醒,病菌也跟著開始蠢蠢欲動!24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「驚蟄」,通常落在每年的3月5號或6號,在此春回大地,氣候逐漸回暖之時,正是冷暖空氣交替的時候,也是各種細菌病毒的活躍時節,中醫師提醒民眾,此時養生重點要放在養肝、護肝及調養脾胃上,才能防止流感及春睏找上門。

民權馬光中醫診所劉宇真醫師指出,驚蟄屬於春季,春又屬木,代表著生長和變化,因此對於身體的調養尤為關鍵。

調養脾胃 飲食清淡避免油膩辛辣

俗話說「春天後母面」,天氣多變是春天的特色,尤其初春氣候變化大,隨著氣候變化,容易出現脾胃不和、消化不良等問題。劉宇真表示,這時應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油膩和辛辣食物,切勿暴飲暴食。此外,建議多食用綠色食物養肝,像是花椰菜、蘆筍、菠菜、油菜等,也可以多攝取植物性蛋白質,例如豆腐、豆漿、毛豆、黑豆等,提供身體能量提升免疫力。

養肝護肝 保持作息規律避免負面情緒
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「正氣內存,邪不可干。」中醫強調順應節氣養生,把握驚蟄節氣時間調養脾胃,養肝、護肝,可以提升身體的免疫力,減少外來的邪氣侵犯。

劉宇真指出,在中醫理論中,春季屬木,木主肝,肝主疏泄,與消化機能有關,肝氣如果鬱結會間接影響脾胃功能,加上春季豐沛的雨水帶來的濕氣,會加重脾胃負擔,一旦脾胃無法正常袪濕,便會出現容易疲倦、睡不飽的「春睏」症狀。

另外,肝也與情緒調節有關,因此保持愉快的心情、早睡早起、避免過度負面情緒的積累至關重要。

幫助養肝、調養脾胃穴道

至於該如何養肝及調養脾胃,劉宇真也提供了一些可以在驚蟄節氣時期進行的簡單的穴位按摩,幫助促進氣血的流通和調整身體的狀態。

太衝穴:屬肝經,位於腳背第一和第二趾縫往上約一寸的凹陷處,可以疏肝解鬱、調節情緒。

合谷穴:位於手背拇指與食指交界處,能調和氣血與提升脾胃功能,促進全身經絡的通暢。

太衝穴、合谷穴。圖/馬光中醫提供

內服外動 提升免疫力

劉宇真並推薦一道茶飲「枸杞菊花茶」,她表示,枸杞具有滋補肝腎、益精明目的效果,與菊花搭配,能夠更好地保護肝臟,並可保持眼睛的健康。

材料:菊花10克、枸杞適量。

作法:先將菊花使用攝氏80度以上的熱水沖泡,並將第一泡茶水倒掉,可避免將殘留農藥喝下肚,再加入枸杞以500c.c熱水燜泡10分鐘,即可飲用。

枸杞菊花茶。圖/馬光中醫提供

功效:對於防止春季過敏、改善視力等有良好的保健作用。

另外她也建議民眾,可以在驚蟄期間,多做太極、瑜珈等運動,例如瑜珈中的下犬式能夠有效拉伸和放鬆大小腿、髖部和脊柱的肌肉,幫助緩解腰背和膝蓋後側的疼痛。可以在下午時段,背對太陽曬15至20分鐘,保持規律的深呼吸,從自然中獲取陽氣,既簡單又養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