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專區
2024.08.22
【民報農民曆-處暑1】處暑慎防秋老虎 中醫師教大家做潤膚粥 預防秋燥造成皮膚過敏
處暑
宜:補肺強心
忌:秋燥溫補
處暑是秋天的第2個節氣,落在每年國曆的8月22、23或24日,今年處暑則是8月22日。《月令七十二集解》中說:「處,止也,暑氣至此而止矣。」代表暑氣至此而止矣。不過在台灣,處暑天氣仍熱,是秋老虎的季節,因此有「處暑,會曝死老鼠」的俗諺。
秋燥時期容易因乾燥造成皮膚及呼吸道問題,中醫師建議養生重點在於防秋燥,多吃潤肺食物,在白天高溫、日夜漸涼的此時,食物進補上可以補肺強心、清熱防涼為主。
今年「處暑」落在8月22日,處是「止息」、「停留」,的意思,代表酷暑已到尾聲,暑氣開始消退,因此又名「出暑」。中醫師莊雅惠表示,雖然高温將逐漸退場,但暑熱消退需要一個過程,處暑後日夜溫差逐漸增大,但白天氣溫仍高,會出現「秋老虎」的酷熱,要到白露之後,涼意才會逐漸明顯。
處暑節氣後,陽氣日消,陰氣日盛,《黄帝内經・素問》中說:「秋三月,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,使志安寧,以緩秋刑,收斂神氣,使秋氣平,無外其志,使肺氣清,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。」莊雅惠建議民眾可依四時陰陽變化,在作息上「早臥早起」養肺氣,並在秋天這個收斂的季節中保持內心的沈靜。
面對秋老虎,莊雅惠指出,在這種晝熱夜涼的天氣,養生進補的重點主要在補肺強心、清熱防涼。食物上不僅可以多吃一些潤肺效果的食物,像是:水梨、蓮藕、白木耳等等,也要防秋燥避免一些燥熱的溫補,但可以視天氣而定,若天氣逐漸轉涼,可在涼潤食物中適度加入一些較溫暖的食材,例如:吃白木耳時可加入一點紅棗、桂圓,吃瓜類時可配金桔茶、桂花茶。
進入秋天要防秋燥,燥氣最容易影響的就是「肺臟」,常表現在皮膚上,每到這時候都有不少因皮膚過敏前往求診的病患,莊雅惠說,處暑前後的秋老虎,因不下雨天氣就很燥熱,太陽也依舊毒辣,因此常見到許多「日光性皮膚炎」患者;待進入秋涼後又會是另一種涼燥,皮膚會開始出現乾癢,也易引發呼吸道疾病如氣喘、咳嗽等。
為了防止皮膚因秋燥產生乾癢或過敏的症狀,莊雅惠特地提供2道保養皮膚的藥膳,其中「潤膚粥」可供日常保養,「浮萍止癢茶」可在皮膚出現乾癢症狀時飲用。
◎保養藥膳「潤膚粥」:
材料:刺五加2錢,何首烏2錢,淮小麥1兩,淡竹葉2錢,白扁豆5錢,糙米、白米各半杯,瘦肉絲一碗及適量胡蘿蔔絲。
作法:糙米白米先煮熟備用;將中藥放入藥袋中,加2500㏄水,燉煮約一小時,去除藥袋,放入糙米白米,煮成稠粥起大火,加入肉絲及胡蘿蔔絲,熟後加入鹽及香油等調味品,即可分3至4天食用。
功效:益氣補血養肝,滋潤皮膚,清熱消暑;一般人均適用。
◎清熱退紅茶飲「浮萍止癢茶」:
材料:浮萍2錢、金銀花3錢、薄荷2錢、荊芥2錢、茯苓3錢、甘草3錢及適量冰糖、蜂蜜或紅糖。(2天份)
作法:將藥材分為4份,每次取1份加入沸水250cc沖泡,燜約3-5分鐘後過濾,再加入冰糖、蜂蜜或紅糖調味,即可代茶飲用。
功效:清熱退火,去風止癢,健脾去濕;適用於皮膚紅斑、丘疹水泡、嚴重者鮮紅糜爛、搔癢難忍,睡眠不安等症。
莊雅惠說,上述2道藥膳及茶飲,若是本身睡眠品質不佳者,可加入百合5錢到1兩、容易腹瀉者可加入茯苓5錢到1兩、口乾者加天花粉3錢、便秘可加決明子3錢。不過若是皮膚症狀嚴重,還是建議先尋求醫生的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