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專區
2024.05.08
肛門出血有肉塊誤以為是痔瘡 竟是4.6公分大息肉! 經肛門微創手術除病灶
一名82歲的黃爺爺前陣子開始上廁所肛門總出血,但因用手摸有小肉塊,因此以為只是痔瘡,只要將小肉塊推回去就好。然而出血情況持續將近一個月,就醫檢查後才發現,黃爺爺的口中的肉塊並非痔瘡,而是一顆4.6公分大的息肉在直腸裡面。
台北慈濟醫院腸直腸外科陳莊偉醫師表示,這個大息肉形狀寬扁,無法透過大腸鏡切除,考量息肉位置在距離肛門口5公分的地方,他以經肛門微創手術切除息肉,所幸最後病理報告為大腸原位癌,不需化療或放療,只需要定期回診追蹤即可。
因為經由肛門的自然孔洞,配合3D內視鏡影像系統,黃爺爺術後完全沒有腹部或其它額外傷口,恢復得很快,隔天就出院,不再為如廁出血所苦。
陳莊偉指出,直腸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,長度因每個人生理結構不同而有差異,約略在12至16公分不等,由於位於狹窄的骨盆腔內,周圍同時有膀胱、輸尿管、攝護腺或子宮卵巢,因此若有腫瘤或息肉要切除並不容易。
他進一步說明,簡單直腸息肉可以在大腸鏡檢查時一併切除,而複雜的腫瘤或息肉就要透過腹腔鏡手術或傳統手術來處理,不過這兩種手術必須連帶切除部分腸段並進行腸吻合,術後可能發生腸道癒合不良滲漏的風險,或可能需暫時依賴腸造口排泄,相當不方便。
而經肛門手術是一種經人體自然孔道的微創手術,是利用肛門的自然孔洞,無須另做腹部切口及腸段切除手術,但陳莊偉也指出,以直腸腫瘤來說,傳統的經肛門手術只能針對小於3公分和周徑小於直腸30%的腫瘤,且必須在離肛門口8公分的位置才能執行,做法與痔瘡手術類似,即是將肛門口撐開伸入器械處理,所以光線無法照進去、視線範圍有限、助手協助受阻都會影響手術效果。
陳莊偉表示,經肛門微創手術的好處,是結合了內視鏡影像系統和特殊手術操作管路,但凡在距離肛門口15公分內,未達乙狀結腸的直腸病灶都能處理。因為微創方式不會傷害到肛門括約肌,而且在3D內視鏡影像系統與4K高畫質放大螢幕的協助下,醫師和助手的視野範圍不再受限,採單孔腹腔鏡的形式,可以提供病人復原快以及安全、預後更佳的治療。
經肛門微創手術的適應症涵蓋:早期直腸癌、直腸困難息肉(大於3公分或形狀扁平息肉)、黏膜下腫瘤如腸胃道基質瘤或內分泌神經瘤等,術後病人肛門功能得以完整保留,且有失血量少、減輕疼痛、縮短手術和住院時間、不必切除腸段、避免腸造口等優點。
陳莊偉提醒,直腸癌占大腸癌約3成,早期直腸癌則占其中的1/4至1/5,若能在早期就手術治療,5年存活率高達9成以上;而直腸困難息肉則有2成左右是惡性可能,不可不慎。
50歲以上是大腸直腸癌的好發族群,因此50至75歲的民眾可享政府2年1次的糞便篩檢,若有陽性則建議接受大腸鏡檢查。此外,痔瘡的出血是黏膜破損所致,大都是短暫間歇出血,若如廁出血超過2週或是大量出血,就要及早就醫檢查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