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專區
2024.04.04
【民報農民曆】清明連假不只「雨紛紛」 可能是伴隨雷擊及瞬間大雨的「雨傾盆」
4月4日是「清明」連假的開始,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「清明時節雨紛紛」,早已成了「清明」的代表,今年清明連假恰巧遇到2波鋒面接力來襲,氣象署預估4日至6日北部、東半部地區及中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,6日至8日全台有雨,且鋒面引發的對流性降雨,可能不僅止「雨紛紛」,還可能會伴隨瞬間大雨或雷擊。
根據中央氣象署天氣預報,2波鋒面將跟著清明連假一同接力來襲,4日受第一波鋒面通過影響,不過這波鋒面結構較鬆散且通過快速,因此只會在北部、東半部地區及中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:但另外一波鋒面將於6日報到,6日至8日全台有雨,西半部及東北部地區易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,花東地區也有局部短暫陣雨,且這波鋒面引發的對流性降雨,不排除伴隨瞬間大雨、雷擊、強陣風等現象的可能。
清明時節 20年來僅3年符合「雨紛紛」
雖說「清明時節雨紛紛」的詩句自古流傳至今,今年,但事實上自2001年至今,中央氣象署的氣象觀測紀錄中,竟然只有一半的清明節有下雨,且僅有2001、2010及2013等3年清明當天降雨符合春雨的型態。
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羅資婷說,除了這3年,其他有零星降雨的年份,應是東北季風經過,冷空氣帶來的降雨,因此從過去20幾年清明當日天氣圖的呈現可得知,台灣似乎並沒有「清明時節雨紛紛」的現象。
但即使許多人對「清明時節雨紛紛」耳熟能詳,卻不清楚詩句中的雨指的是「春雨」而非「梅雨」。都是春天下的雨,究竟兩者的不同處在哪?氣象署指出,差別就在於兩者的「降雨型態」有很大的不同。
清明的雨紛紛 是「春雨」而非梅雨
氣象署說明,春雨屬於「層狀降水」,給人較為柔和的「綿綿細雨」感覺,特點在於:雨滴細小、降雨範圍廣泛、時間較為連續,這種降雨型態通常發生在冬天(冷季)到初春時期,當來自北方的冷氣團遇上來自南方的暖氣團,會形成一個不穩定的界面,通常稱為鋒面或華南雲雨區,這種氣候條件有利於雲和雨的形成,往往會帶來降雨,是綿綿不絕、強度又相對溫和的降雨型態。
春雨是發生2月至4月期間的降雨,對於台灣來說特別重要,因為它是颱風季結束後到梅雨季開始前的枯水期間,主要的水庫水源供應來源。
至於梅雨,是因每天不斷增加的日照造成「增暖」,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季風造成「增濕」,使得降雨型態發生明顯的改變,相對於冬季、初春以「層狀降水」為主,「對流性降水」出現的比例漸漸提高。因此,五、六月梅雨季的降雨型態,和四月之前非常不同。可以說梅雨季的開始,是季節轉換的重要指標,且「梅雨」可不是只有細雨綿綿,而是會出現高度致災的強降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