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專區
2024.02.19
【民報農民曆-雨水1】雨水起濕氣增 中醫籲少吃寒涼食物 以免濕邪讓過敏等病症反覆
宜:養肝健脾
忌:收起冬衣
「雨水」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,東風解凍,散而為雨,故名「雨水」。「雨水」後氣溫開始回升,濕度逐漸升高,要注意「濕邪」帶來的疾病;另外,「雨水」時節寒氣尚未完全消失,因此保暖仍十分重要,建議不要太早將冬衣收起,外出記得攜帶一件長袖衣服,避免寒氣加上濕氣,讓脾胃更加不適。
由於「雨水」是農民開始播種的階段,因此在當天台灣有些地方會舉行雨水祭神活動,用意在於祈求來年作物豐收及家人平安。
2月19日是「雨水」節氣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說道:「春始屬木,然生木者必有水也,故立春後繼之雨水。」進入雨水節氣,不僅是春回大地、萬物萌生的時節,也代表着降雨開始、濕度增加,因此中醫師提醒民眾,要小心「濕邪」帶來的疾病,養生重點除春天的養肝之外,也要放在健脾除濕上。
依據中醫五行的理論,肝屬火、脾屬土,土剋木,若肝火過於旺盛,會對脾土功能產生影響,因而有「春季肝旺脾弱」的說法,肝火旺就會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和體內除濕的功能。
不過雖說「一場春雨一場暖」,但寒氣尚未完全消失,早晚氣溫仍低,因此保暖仍十分重要,建議不要太早將冬衣收起,外出時別忘攜帶一件長袖衣服,避免寒氣加上濕氣,讓脾胃更加不適。
濕邪具黏膩停滯特點 容易讓氣喘等病症反覆發作
中醫師莊雅惠提醒民眾,雨水開始逐漸濕潤的天氣,要小心「濕邪」入侵,「濕邪」具有沉重、黏膩及停滯的特點,容易停留皮膚、筋骨及肌肉,使病情膠著,反覆發作,不易痊癒。
「濕邪」常見疾病包括:氣喘、慢性咳嗽、過敏性鼻炎、食慾不振、腹部脹氣、大便稀軟或腹瀉、異位性皮膚炎、濕疹、頭重頭暈、身體沉重、四肢腫脹、關節重痛、小便較少、水腫、女性白帶分泌多等痰濕疾病,因此驅除體內濕氣、促進水分代謝,是從「雨水」開始要注意的保健法則。
同時食用甘涼及甘溫食物 平衡代謝功能助排濕
想要排除體內濕氣,不妨從飲食做起。莊雅惠指出,若常吃寒涼食品,會影響正常水分的代謝功能,使濕氣殘留,不易排出,所以盡量少吃生菜沙拉或太寒的蔬果,平時飲食宜均衡,宜常吃甘平易吸收的食物,輪流或同時食用甘涼及甘溫食物,相互平衡;一般而言,多數的蔬菜水果,都是寒涼的,所以素食者容易產生濕氣過重的病症,因此,在烹調寒涼蔬菜時,應加紅棗、黃耆片、生薑或胡椒一同煎煮,來溫暖腸胃,降低寒濕之氣。
莊雅惠建議民眾可選擇具有去濕氣、促進水分代謝功效的食物或中藥,作為平日的保健菜餚,如紫蘇、藿香、佩蘭、冬瓜、茯苓、薏仁、芡實、紅豆、綠豆、黑豆等,讓這些小兵,成為體內的化濕大功臣;若居住在潮濕地區,則應使用除濕機,以免濕氣入侵。
而在進補上,莊雅惠表示宜以調養脾胃,健脾除濕為重點。她並提供1道茶飲及1到藥膳,讓民眾可在雨水時節調養身體。
◎去濕健脾豬肚湯(4至5人份)
材料:茯苓3錢,蓮子5錢,芡實3錢,薏仁1兩,玉竹5錢,紅棗5個,生薑3片,豬肚豬腸各半,酸菜2湯匙,米酒3湯匙,蔥2支,適量鹽、香油及白胡椒粉。
作法:將煮軟豬肚豬腸洗淨切塊備用;芡實、茯苓及薏仁以水沖淨後,加水浸泡30分鐘;蓮子洗淨備用,將全部材料加適量水煮約1小時後,加入豬肚豬腸,煮熟調味後即可食用。
功效:健脾利水、和胃去濕。
莊雅惠表示,這道藥膳其實就是四神湯優改版,不少人常出現水腫但本身卻有乾眼症、便秘的情形,四神湯中原本的薏仁、蓮子、芡實都有祛除濕氣和利水的功效,可幫助腸胃除濕,減少體內的細胞外濕氣,但加入玉竹,可補充細胞內的水份,對於便秘、乾眼症狀可有所改善。
另外,湯品中的豬肚,性味甘、溫,可益脾健胃、補虛止瀉、緩解白帶,建議拉肚子的人可多吃一點:而豬腸性味甘、寒,可潤腸通便、改善痔瘡及緩解出血,建議便秘的人可以多吃。
◎太子參紫蘇茶(1天份)
材料:太子參3錢、沙參2錢、紫蘇1.5錢、薄荷1錢
作法:將全部材料分為3份,每次取一份放入保溫杯中,加250到350cc沸水沖泡,燜約5分鐘後,即可代茶飲用。
功效:補氣健脾、散寒去濕。
莊雅惠表示,這套茶飲適合所有體質的人飲用,其中沙參的作用與玉竹類似,可以補細胞內水分,因此也是一道可以處除體內濕氣,同時能夠保細胞內水分的茶飲,便秘的人可以加入多一點沙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