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1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是「世界防治漢生病日(World Leprosy Day)」,「漢生病」這個疾病對現在許多人來說認識並不深,但在過去曾經是因患病後外貌會改變,被認為是恐怖的不治之症。這個被污名化的疾病,在台灣病例較為稀少,約年增10例左右。
「漢生病」舊稱為「痲瘋病」,是一種由麻風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、容易治癒、不易傳染的傳染病,這種細菌自有歷史以來就與人類共生共存,由於細菌基因有缺陷,只能在細胞內生長繁殖,尤其喜歡寄生在神經髓鞘細胞許旺氏細胞(Schwann cell)及巨噬細胞(Macrophages),善於閃避免疫系統,全世界90%的人類對其有自然免疫力,只有少數人會進入感染狀態。
樂生療養院漢生防治科葉倩妤主任指出,初期漢生病患者會有不痛不癢脫色斑疹或環形紅斑,中期則會有區域性至全身斑塊或丘疹合併有神經損傷,晚期則出現不可逆的後遺症,如顏面神經痲痹、兔眼、塌鼻、爪形手、馬蹄足及慢性潰瘍,屬於第3類法定傳染病。
葉倩妤並表示,漢生病發病者部分可依靠自身免疫力對抗成功,部分患者則持續有症狀,依時程及個人免疫狀態會發展成各型別典型症狀,但是如果感染罹病初期及早接受藥物治療,可完全痊癒且不會留下後遺症。目前全世界每年仍有12萬餘人確診,所幸目前已有抗生素治療,台灣目前已非盛行國家,每年新發生病例約為10例左右。
歷經新冠肺炎後,許多民眾已經體會到個人免疫力對疾病的反應差異很大,葉倩妤說,漢生病也因個人免疫力的多變而造成不同的發展,其中癩反應扮演著重要角色,不僅是發現漢生病的契機,也是損傷神經的重要關鍵,若未即時治療,嚴重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
葉倩妤表示,目前漢生病已有標準的多重藥物治療,早期治療不留後遺症,在世界防治漢生病日的同時,不妨一起重新檢視漢生病,消除人們對於漢生病的恐懼及歧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