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專區

2023.05.06 【民報農民曆-立夏3】立夏熱,全台最高溫40.1在台南 專家:夏天也變長了

5月6日是節氣立夏,全台天氣炎熱,台南市北寮出現40.1度極端高溫,創下今年以來全台最高溫紀錄,據氣象統計,夏天真的變長了,受到氣候暖化影響,推測到下一個世紀時,最多每年可能高達200天是夏天。
2023/05/07 09:322023/05/07 11:54
立夏第一波梅雨鋒面接近,天氣漸轉不穩定,降雨機率提高,氣溫也會逐漸下降。外出活動建議要攜帶雨具。圖片設計/佳佳

5月6日(農曆三月十七)迎來「立夏」,全台氣候轉熱,台南市北寮6日下午1時40分出現40.1度極端高溫,創下今年以來全台最高溫紀錄!不過,梅雨季的第一波鋒面到來,中央氣象局7日清晨發布大雨特報,苗栗至彰化、南投、金門、澎湖地區及花蓮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,請注意雷擊及強陣風。氣象局表示,鋒面到,降雨機率提高,氣溫也會逐漸下降。外出活動建議要攜帶雨具

很多人都想問,台灣的夏天是不是變長了?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羅資婷指出,根據氣溫監測,五月、九月的高溫日數越來越多,民眾感受五月到九月都像夏天,此外台灣五月平均25.92度,近十年(2011-2020)則上升至26.23度。

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則表示,受到氣候暖化影響,夏天真的變長了,現在每年約120-150天是夏天,如果氣候暖化持續惡化,到2100年時,每年可能有高達200天是夏天。

夏天變長又變熱 氣候持續暖化不改善 下個世紀每年一半以上是夏天

連續3年的反聖嬰現象結束,趨勢是朝聖嬰現象發展的跡象。今年氣溫天氣溫暖,五月初已經溫暖如夏天,羅資婷指出,五月平均25.92度,近十年(2011-2020)則上升至26.23度。

根據統計資料顯示,以台北站為例,近70年來五月高溫日數逐漸增加,2018年五月曾高達18天有35度以上高溫、1991年及2021年則分別有12天,高溫日數增加,也是影響五月平均溫度上升的原因之一。

五月、九月高溫日數也明顯增加。2011-2020年與2001-2010年相比,五月、九月高溫日數都倍數成長,羅資婷表示,以往六到八月為夏季氣候,但從五月、九月高溫日數的增加,讓民眾感受到夏季變長。此外,從六、七、八月的高溫日數觀察,也可看到高溫日數都比之前多,也代表夏天極端高溫發生得更頻繁。

近70年來台北站五月高溫日數逐漸增加。資料/中央氣象局提供、佳佳設計
以台北站為例,五月、九月高溫日數明顯增加。2011-2020年與2001-2010年相比,五月、九月高溫日數都倍數成長。資料/中央氣象局提供、佳佳設計

天氣風險管理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指出,天文的節氣春分、秋分、夏至、冬至是不變的,但反映溫度與物候現象的,就會受到區域及氣候變遷的影響。「立夏」的節氣名詞是由古人針對黃河流域的氣候類型所定,不完全適用於台灣,也不能表示夏季已經開始。

彭啟明表示,在 1970年代,一個季節有90天,到現在大約為120天左右,「夏天真的是越來越長」;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(IPCC)預估,大約到2050年時,夏天可能會變成150天,而到2100年時,夏天更可能長達200天,每年有超過一半的時間是夏天。

彭啟明指出,夏季變長,一部分是夏天開始的時間越來越早,以前七月真正進入夏天,但是現在五、六月就像夏天,而夏天也會延後結束,使得秋天越來越短。他指出,這是全球暖化的結果,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,但是但台灣因都市化快速,暖化速度也比其他國家快。

青蛙氣象預報員?溫帶蛙類立夏鳴叫可預測年度雨量 台灣蛙類立春提早開工

古人會在立夏觀察青蛙鳴叫,用來判斷當年度的雨水。根據古書記載「立夏之日,螻蟈不鳴,水潦淫漫。」意思是說,立夏當天,如果青蛙不叫,表示當年夏季雨水會很多,並有發生水災的可能性

外號「青蛙公主」的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說,蛙類鳴叫表示繁殖期開始。蛙類是外溫動物,需要潮濕、溫暖的環境,立夏時節,氣溫回暖,梅雨季開始,正是適合蛙類繁殖的氣候,理論上應該要開始繁殖活躍,因此會聽到蛙鳴一片,反之可能表示氣候異常。

楊懿如表示,古代沒有氣象局,以青蛙做氣象預報,當作是否風調雨順的指標,不過「立夏蛙鳴」如果要台灣驗證「可能不準」。因為溫帶氣候到了五月以後開始穩定回暖,也會進入梅雨季節,此情況到台灣就需要「微調」,台灣屬於亞熱帶,氣候較為溫暖、雨水也較多,有些蛙類只要環境不太冷、不太熱、不太乾,整年都可以繁殖,跟溫帶四季分明的氣候不太一樣。

根據楊懿如觀察,台灣從立春就可以感受到蛙類的活力,如黑眶蟾蜍、澤蛙會開始活躍,她推測立春前後農民開始插秧,稻田有水,溫度回暖,因此某些蛙類會逐漸開始活躍,到立夏溫度越高就更活躍,種類、數量都會增加,也都會聽到蛙鳴,只要不會太乾、太熱,青蛙就會保持活力。

立夏看收成 農民施作以中長期觀測氣候

立夏開始進入作物的生長後期,已可以預估收成狀況,因此有「立夏看夏」的說法,而有沒有雨水,是收成重要的關鍵。

立夏不下,犁耙高掛;立夏無雨,碓頭無米」,是說如果立夏日不下雨,必將乾旱,犁耙用不到,也無米可舂;「立夏落雨,穀米如雨」,立夏時下雨,會有好收成,可是又有「初一落雨有花結無仔,初二落雨有穀做無米」之說,則是指立夏這天如果下雨,表示之後雨水會過多,收成會不好;由此可知,立夏當天是否下雨,雨量是否恰到好處,都關係到農家日後的收成。

不過雲林虎尾農民張先生認為,節氣是大原則,不會看那麼細,農民會看農民曆上提到與栽種有關的提醒,但是實際耕作時不會看單一節氣或是諺語,而是會一整季、半年一起觀測,他說,反而像是「大寒不冷、清明不熱」表示節氣會延後,他認為這種長期觀察的結果是比較準確的。

在中部地區,清明收成的蒜,到了立夏已經完全風乾;而第一期稻作再過40天就可以收成,張先生說,因為冬天比較冷,有人預估今年稻米預估少兩三成,至於接下來的雨量他則抱持樂觀,雖然目前降雨不多,但是「雨只是晚一點」,等到梅雨來就好了。

諸羅樹蛙(上圖)及中國樹蟾(下圖)台語稱為雨蛙,在春夏兩季下雨後特別活躍。圖/李鵬翔攝

〔陸子初/台北報導〕
(相關參考資訊 【金石】補體營養素【金石】滴雞精【得麗】DL.S雪力旺
(以上圖檔及內容引用民報)
(以上廣告由民報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