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專區

2023.04.05 【民報農民曆-清明1】重排濕健脾 防過敏防肥胖

4月5日是清明節,也是24節氣的「清明」,在這個唯一一個節氣和節日合一的日子,醫師提醒大家,不管有沒有雨紛紛,都要注意身體的排濕,以防影響脾胃功能造成過敏等症狀,甚或引發身體肥胖。
2023/04/05 00:00
4月5日正逢節氣「清明」,清明過後氣候漸暖,不過濕氣也變重,因此養生重點會放在排濕健脾。圖片設計/佳佳

宜:排濕健脾

忌:過敏食物

清明是春天的24節氣之一,也是傳統民俗節日。不少人疑惑,每年清明日期為什麼不一樣?這是因為清明節是以24節氣中的「清明」為準,節氣依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而定,因此所有節氣都會在3天的範圍內變動,每年的清明節常會落在國曆4月4日到6日之間。

民俗專家認為,清明節的來源與寒食節相關,包括:祭祖、掃墓、吃潤餅等寒食,主要都來源於「寒食節」,由於寒食節和清明時間相近,大家逐漸把兩個日子合在一起過,也讓清明節成為唯一一個節日和節氣合併的日子。

清明過後氣候漸暖,不過濕氣也變重,因此養生重點會放在排濕健脾,也要小心肝火旺盛,忌吃辛辣食物以及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。

而每到清明,大家總會想起杜牧的詩句「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」,不過雖說大家好不容易等到了春雨降臨,但據氣象局的資料顯示,今年清明「雨紛紛」的機率似乎也不大!

4月5日正逢清明,「清明」有春暖花開、景色清明之意,是天氣逐漸暖和,萬物開始萌芽茂盛的時候。不過清明節氣的氣候仍不穩定,依舊要注意早晚溫差避免著涼,而在東北季風逐漸轉為偏南風的時候,濕氣也開始變重,中醫師表示,濕氣會影響脾胃,因此這個時節除了同樣要養肝之外,養生的重點也要特別注意除濕健脾。

瀚威中醫診所副院長蔡明諺表示,雖說天氣逐漸回暖,清明過後再一個節氣就要進入夏季,但整個春季氣候都不穩定,還是得要注意早晚溫差,出門必須備好保暖防風的衣物,避免風邪入侵造成風寒,台灣諺語中「未食五日節粽,破裘毋甘放」,就是表示端午前氣候都還不穩,最好等吃了五月粽,再把厚衣服收起來。

養肝健脾 防濕氣造成身體肥胖

另外,肝氣會隨著春天到來越來越旺,到清明達到較比較高,由於在中醫五行的理論中,肝屬火、脾屬土,且土剋木,因此若肝火過於旺盛,會對脾胃功能產生影響,會讓消化吸收功能變差,因此養生重點仍擺在養肝健脾上。

因此在蔡明諺表示,在飲食上面適合吃些平性清淡的食物,清明時節吃的潤餅,首先要注意花生粉、糖的熱量,建議吃完就不要再吃飯,尤其三高的人不要多吃,也建議不妨在潤餅中使用「五行食物」,將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的食材包進潤餅中,用中醫五行的概念幫助營養均衡,達到養生的目的。

而除了寒邪仍要注意,也要小心「濕邪」對身體帶來的疾病。蔡明諺指出,由於脾胃與體內除濕功能有關,在濕氣漸重的清明時節,得要特別注意體內除濕,因為濕氣會阻礙身體中氣的運行,且濕邪停留在身體某個地方久了就會變成「痰濕」,加上春季肝火旺盛,肝火被濕氣悶住阻斷生發,若因濕氣阻礙無法將氣送到頭部,就會容易頭昏頭痛甚至血壓升高,也會引起睏倦;影響到腸胃消化系統,還會引起上呼吸道症狀、引起過敏。另外,濕氣停留久了會形成讓關節酸痛的關節炎,甚或造成水腫、肥胖!

避免過敏食物 改善痰濕體質

台灣屬海島型氣候,濕氣免不了,濕氣會因天氣、飲食、運動等外界的因素,影響到內在的健康表現,因此在飲食上要注意少吃烤、炸、辣等重口味且容易引起發炎、過敏的食物,以及一些加工食品,蔡明諺強調,本身是痰濕體質(主要表現特徵為:形體肥胖、腹部肥滿、口黏、舌苔白膩)的人,一定更要避免這些食物,以免濕氣更重,若加上不運動,除了肥胖外,更會影響到身體健康。

他建議民眾少吃冰冷食物,可以多喝溫的「綠豆薏仁蓮子湯」,薏仁有排濕的功能、綠豆則可清熱解毒,也可喝紅豆湯或紅豆水,在食物上,「四神湯」則是四季皆宜的食材,對排濕也相當有效果。

另外春季也一定要運動,蔡明諺建議可多做一些較緩和的運動,讓氣血活絡、順暢,游泳、瑜珈、快走都是不錯的方式,之前常提到的適合春季的八段錦「雙手托天理三焦」招式,也是相當不錯的運動,可藉由吸氣手臂伸展鬆活全身筋骨,將全身氣血往外舒展開來。

至於在穴位上的按摩,蔡明彥指出,胃經上的穴位大多與脾胃有關,因此都具有除濕的效果。其中,「足三里穴」有調理脾胃、補中益氣、疏風化濕的功效;「豐隆穴」有助代謝濕氣,調理脾胃化痰濕,改善便秘、水腫、肥胖問題。

胃經上的穴位大多與脾胃有關,因此都具有除濕的效果。圖片設計/佳佳

〔黃星若/台北報導〕
(相關參考資訊 【金石】綠蜂膠【金石】滴雞精【得麗】DL.S雪力旺
(以上圖檔及內容引用民報)
(以上廣告由民報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