消息專區

2023.01.23 不是只有夏天會中暑!維持通風多喝水防冬季中暑

冬季中暑怎麼辦?醫師建議,只要維持通風、補充水分、幫助排汗、適度休息,就能緩解冬季中暑現象,或是善用吹風機、洗個溫熱水澡,都是緩解冬季中暑快而有效的方式。
2023/01/23 09:00
冬季氣溫低,大家往往著重於避免著涼感冒,其實冬季常常因為門窗緊閉造成室內外溫差過大,或是因為過度保暖,而出現「中暑」的症狀。圖/shutterstock。

寒流氣溫低於10度,有人參加室內宗教團體活動,場內聚集上百人,流了一身汗。返家後出現噁心、倦怠等症狀,醫師判斷應該是「中暑」了。冬季中暑怎麼辦?空氣流通、多喝水最重要,洗熱水澡、用吹風機吹頭皮也能改善。

冬季氣溫濕冷,大家往往著重於避免著涼感冒,其實冬季常常因為門窗緊閉造成室內外溫差過大,或是因為天氣冷過度保暖,而出現「中暑」的症狀。醫師指出,只要維持通風、補充水分、幫助排汗、適度休息,就能緩解冬季中暑現象,醫師也建議,善用吹風機、洗個溫熱水澡,都是緩解冬季中暑快而有效的方式。

室內外溫度差異大 冬天也會中暑

冬季也會中暑,中西醫都認同,但冬季中暑與夏季中暑有何不同?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醫科余文瑞主任說,人體體溫較高時,會透過流汗、血管擴張讓循環變快,調節身體溫度。一般中暑多數是大熱天在戶外沒有做好防曬、補水,或是戶外很熱、室內有冷氣,很多人一熱就去吹冷氣,結果皮膚快速冷卻、血管收縮,體內溫度無法適時散熱而出現不適,稱之為「冷氣房症候群」。
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醫科余文瑞主任提醒,冬季室、內外極速溫度變化會造成類似中暑現象。圖/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

余文瑞說,冬季中暑的情況則是相反,室內溫度高、戶外溫度低,如果溫度沒有差很多可能不明顯,但寒流期間戶外溫度比我們開冷氣時的溫度還低,突然從戶外進入溫暖的室內就容易不舒服,極速溫度變化會造成類似中暑現象。

依據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對於中暑的定義是「在無法散發熱量的環境中,造成身體的核心體溫升高超過40.5℃,同時中樞神經的功能出現障礙,有危及生命的狀況」。

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林育誠醫師解釋,一般所稱的「冬季中暑」比較像是民間講的「中痧」,定義上偏向熱衰竭,症狀有噁心、疲倦、頭暈、頭痛等症狀,跟平常中暑的症狀很像但症狀較輕微。

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中醫科林育誠醫師指出,氣血虛弱者、體溫調節狀況不佳者較易中暑。圖/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

媽媽覺得冷,小心寶寶穿太多中暑

造成冬季中暑的原因可分為三類:

1. 空氣不流通

主要是因為天氣冷,為了保暖把門窗緊閉,把空氣隔絕以後造成空氣無法流通,室內太悶,而引起中暑的不適感。

2. 室內外溫差大

例如泡熱水澡時把窗戶緊閉,或因為天冷室內開暖氣,室內溫度太高;還有常見的情況是上班族擠公車、捷運,突然從較冷的室外進入溫度較高的室內,溫差太大人體一時無法調節體溫,就容易出現頭暈頭痛中暑症狀。

余文瑞說,問題在溫差。如果溫差沒有很大,人體會自行調節,但捷運車廂內十分擁擠悶熱,外面偏偏超冷,造成血管收縮,體內的熱無法靠血管擴張或是流汗方式排除。

3. 穿太多

天冷穿太多,也可能導致冬季中暑。「有一種冷叫做媽媽覺得冷」,林育誠醫師說,小寶寶因為比較不會表達,媽媽幫寶寶穿太多,進到室內沒有脫掉,容易造成熱氣散不掉,這種情形帶來看醫生時可能伴隨輕微發燒,醫師摸摸身體會感覺有點燒燒的,但怎麼沒有流汗,用這些方式來判斷。

冬季中暑是否與體質有關?從中醫學角度,林育誠指出,氣血虛弱者、體溫調節狀況不佳者較易中暑,此外,近期內較勞累、睡眠品質不佳者也可能發生。但這種現象通常是暫時性的,覺得熱就把衣服脫掉,讓空氣流通,通常很快就會好了。

余文瑞則說,即使是暖冬,冬季再熱,熱到中暑的機率還是很低,反倒是很多人在冬天水喝很少、又沒排汗,加上室內外溫差大,可能會發生中暑症狀。他指出,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,年長者、兒童、慢性病患較易發生,相對來說較健康者,經過室溫調整、休息,不適感很快就可以排除。

余文瑞也進一步提醒,冬季中暑頭暈、噁心等不適感,與感冒、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症狀相似,除可測量體溫、血壓、心跳作為參考,有症狀還是建議先就醫,交給醫師來判斷。

熱水澡助排汗 改善冬季中暑

余文瑞認為,服藥幫助不大,因為「物理性的傷害,不能用化學性的方式來處理」。余文瑞建議:

  • 排除環境因素,維持通風、減緩溫差。
  • 幫助排汗:洗個溫熱水澡,讓血管擴張、汗液排出。
  • 補充水分:補充飲水或電解質。

醫師也建議,如果室內溫度偏低,仍須注意保暖,但務必維持通風,避免體內外溫度不平衡。

中醫治冬季中暑:補充粳米水、善用吹風機

林育誠說,出現中暑狀態時,需先排除原因,是室內太悶就讓空氣流通,穿太多就脫掉太厚重的衣物,日常建議洋蔥式穿法。

在中醫治療冬季中暑方面,林育誠說,中醫會根據症狀來辨別再給適合藥物,常用於中暑的藥物為石膏、竹葉,有些人伴隨小便偏少,可能會利用茯苓、白朮等中藥調解身體體液平衡,有時會配合線灸幫助發汗。

  • 補充「粳米水」:有些人冬天因過度流汗如泡澡或三溫暖,造成體內水份不夠而體溫調節不良,適度補充溫開水或「粳米水」。容易中暑的人,可在熱水中加入適量的粳米粉,可補充體液,讓身體滋潤。
  • 穴位按摩:可自行用手指按摩太陽穴、百會穴,緩解中暑造成的頭暈、頭痛症狀。
  • 適度的刮痧可以緩解中暑帶來的不適。
  • 善用吹風機,適度地用熱風吹頭皮,原理是讓毛孔打開,幫助散熱。適用因冷閉住毛孔而使熱散不出去的中暑。

另外,林育誠不建議中暑又去泡澡、泡湯,因為此時身體已經不舒服,不要太刺激,以免越泡越虛越累,淋浴是較佳的方式;他並提醒,如果真的感到不舒服,還是要去看醫生。

 
〔陸子初/台北報導〕
(以上圖檔及內容引用民報)
(以上廣告由民報提供)